• 786213728/2022-00097
  • 二七区人民政府
  • 政府工作报告,工作报告
  • 2022-06-29
  • 2022-06-29
2022年二七区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区十六届政府任期内的五年,是二七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极其艰难、极具挑战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郑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抢抓机遇、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全区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这五年,我们在大战大考中充分践行责任担当

面对复杂严峻得多轮疫情考验,全区上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医护战士逆行出征,广大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物业、保供人员连续作战,百万群众积极配合,大力支持核酸检测、流调溯源、封控管理等疫情防控工作,及时有效处置多轮疫情,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对百年一遇的“7·20”特大暴雨灾害,第一时间组织救援力量开展防汛抢险,果断处置郭家咀水库重大险情,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0.51万人,截至目前完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321个,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昼夜奋战,城乡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义无反顾地开展“创文、创卫、创城”等攻坚战,持续巩固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成果,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干部群众自信心和自豪感全面提升。

——这五年,我们在稳中求进中坚决扛牢发展重任

“十三五”规划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顺利实施,五年来,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3%,达78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0.7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2%,连续五年郑州市综合考核排名前列,多次入选全国“综合实力、投资潜力、创新创业、绿色发展”四个百强区。深入实施项目建设“奋力推进、全力攻坚、全面决胜”主题行动,加强高质量项目谋划、招引、储备和落地,累计引进47个项目,总投资1911.7亿元;累计运作730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200亿元,70个重大项目实现竣工投产。省市重点项目开工率、完工率年均100%,连续7年获评“郑州市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单位”。要素保障精准有效,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多规合一”扎实推进。土地运作科学有序,五年来累计完成征收、收储13240.18亩,供应119宗5862亩。资金保障更加有力,抢抓专项债券政策机遇,申报政府专项债额度超100亿元,成功发行70亿元,获批全国建制县区化债试点。

——这五年,我们在转型升级中科学布局产业图谱

现代产业体系基本构建,高端商贸、文旅康养、现代制造、科技服务“四大主导产业”特色鲜明,以郑投科技创新园、中物科技园等小微企业园为引擎的现代制造业态势强劲;以华润万象城、二七万达为代表的高端商贸业质效倍增;以万科医疗养老产业园、东方医院健康养老宜居综合体为代表的康养产业扩面提质;以建业足球小镇、二七华侨城为代表的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以百年德化历史文化片区、瑞光创意产业园为代表的文创产业推陈出新;以致欧跨境电商、中部电商港为代表的电商产业迅猛发展,电子商务销售总额超过135亿元。“四个产业园区”壮大成势,马寨产业集聚区获批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荣获省开发区建设“金星奖”、河南最具竞争力“百亿产业集群”称号;二七特色商业区晋级省五星级服务业“两区”,德化步行街入选全国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及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二七新区连年进入全市“两强”组团新区;樱桃沟景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这五年,我们在精雕细琢中持续提升城市品质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开工安置房1268万平方米,回迁973万平方米,网签4万套,惠及群众12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70.52平方公里,五年间增加近一倍。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高质量完成双迎攻坚、百城提质、城市“双改”等任务。全面优化城市路网结构,竣工通车65条82.6公里道路,完成24条67公里道路综合改造,完成14条14.7公里“卡脖子路”“断头路”打通工程。改造完工老旧小区332个,4.97万户群众居住环境彻底改善,绿云小区改造模式被《人民日报》点赞,荆胡社区入选省级智慧社区试点。探索“物业城市”模式,辖区三环内街道办事处及马寨镇411个路段、1012.75万平方米环卫作业,实现专业化、标准化管理。实施“厕所革命”,建成投用公厕187座。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8%以上。新建1个区级大型垃圾分拣中心、10座垃圾中转站。郑州垃圾处理场实现封场,转入生态修复阶段。新建停车泊位4.7万余个。侯寨水厂、芦河变电站等一批水电气暖基础设施建成投用。

——这五年,我们在精准施策中大力推进生态建设

污染防治成效明显,举全区之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经济发展与大气污染防治双统筹的“二七经验”在全国叫响,PM2.5、PM10等指标持续下降,2021年空气优良天数241天,较五年前增加81天,荣获省“十三五”污染防治攻坚突出集体、市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集体三等功。全面落实“河长制”,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四河两库一渠”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尖岗水库被推选为全国首批“最美水站”。高品质推进金水河生态修复等30个重大生态项目,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等项目建成开放。五年来,新增绿地919.26万平方米,国土绿化1280亩、森林抚育800亩,新建生态廊道6条48.2公里,建成公园游园146个,连续三年荣获全市生态建设优秀集体。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强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让群众享受到更多蓝天、碧水、净土。乡村振兴扎实推进,“田园二七”入选美丽中国建设优秀案例。樱桃沟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园区”,游客数量超870万人次。53个村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

——这五年,我们在开放创新中加快转换发展动能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航海科创基地、U创港等成为创新创业示范平台,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6%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1家、科技型企业突破487家,2021年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3.9亿元,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企业“三大改造”成效显著,新大方重工等10家企业入围智能制造示范企业,郑飞公司、七一三所等智能制造应用项目成为全市典型案例。“放管服”和“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改革跑出二七加速度,全区1170个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即办事项645项;承诺时限比法定时限压缩88.44%,年服务企业和群众突破244万人次。先后3次代表郑州市迎接国务院“放管服”调研督导,在全省营商环境测评中,政务服务指标排名冲入全省前八、市内五区第一。事业单位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圆满完成。国有企业、财税、科技、文化、生态文明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五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8.6%,外贸进出口增长143%,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30亿元,荣获“河南省对外开放工作先进单位”。“万人助万企”活动走深走实,出台一揽子措施,帮助企业解决问题667个,新增减税降费5.4亿元。全区各类市场主体突破16万户,是2017年的10倍,市场活跃度不断提升。

——这五年,我们在初心不改中持续传递民生温度

高质量办好民生实事,财政民生支出累计158.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稳定在70%以上。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10.89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8381元、29917元。分配公租房15957套,新居民住房困难得到缓解。打造“美好教育”品牌,新增公办幼儿园23所,普惠幼儿园覆盖率93.6%。新投用中小学31所,增加学位4.63万个,义务教育大班额基本消除。“双减”改革强力推进,午餐供餐和课后延时服务实现城乡全覆盖。居民养老、医保、低保等基本社会保险和救助体系更加健全,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740元,增幅23.3%。建成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15处8.2万平方米,覆盖92%的城市社区。完成4家区属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蝉联“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全区18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和140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及全部达标,并对群众免费开放。相继建成开馆1个博物馆、54个图书馆分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二七精神”影响力和凝聚力显著增强,“千秋二七”陈列展成为全市红色教育品牌,二七纪念馆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温暖二七”民生品牌持续升温,受益群众达42.8万人,荣获“中华慈善大奖”等荣誉。

——这五年,我们在守土尽责中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落实最严格安全生产责任,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扎实开展“九小”场所和沿街门店消防安全、城镇燃气及危化品、煤矿、道路交通、食品药品等专项行动,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持续下降,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一领四单、五联共治”基层治理模式,获评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案例。开展问题楼盘化解和安置房建设攻坚行动,一大批历史遗留问题妥善解决。扫黑除恶斗争成果显著,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扎实推进,信访积案有效化解,金融风险稳妥防范,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荣获省综治和平安建设考评优秀区、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

这五年,我们坚持重大事项向区委报告,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95件、政协委员提案627件,办结率100%、满意度达99%以上。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高标准完成“七五”普法。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加强审计监督,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扎实做好双拥、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连续三年被评为“河南省双拥模范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持续深化,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机关事务、外事侨务、地方志、统计、粮食、人防、档案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生动实践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和全区上下勠力同心、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二七区改革发展的各界朋友,特别是在防汛救灾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关键时刻,不怕牺牲、冲锋在前的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公安干警、医务工作者、基层工作人员及所有对二七施以援手、倾力相助的社会各界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经济稳定增长压力较大。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影响,消费和投资增长动力偏弱,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不畅。与同类城市中心城区相比,首位度不高,区域辐射力、带动力还不够强。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依赖较大,发展后劲不足。二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仍需加快。产业“主而不导、主而不强”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四大主导产业”占GDP比重不高。有品牌、有品质的项目尚未投产达产,投资、税收、形象风貌还没有充分彰显。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体量偏小,科技创新基础依然薄弱,新旧动能转换还需加强。三是社会民生领域还有短板。新城区特别是西南部地区基础设施亟待完善,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还有差距。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疫情防控等领域还存在薄弱环节。四是干部能力作风还需提升。少数部门和工作人员不敢担当、不善作为,争先意识、专业素养不强,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不负群众重托。

二、未来五年工作展望

放眼“两个一百年”历史进程,今后五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具有继往开来、奠基开局的重要意义,必须确保发展上得去、社会稳得住、城市管得好,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郑州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省市区委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深入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两个确保”“十大战略”,以全面开展“三标”活动为遵循,聚焦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新城区,深耕“品质二七、田园二七、温暖二七”,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改革创新引领区、中优功能核心区、西美风貌展示区、美好生活样板区、社会治理先行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再上新台阶,奋力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提质进位中出重彩、成高峰!

今后五年,我区主要目标是:全区经济实力、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品牌林立、活力迸发、开放包容、独具魅力的“品质二七”进一步拓展;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林水相依、人水和谐、风貌亮丽、文化彰显的“田园二七”进一步拓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爱心涌流、文明传扬、和谐幸福、众人向往、充满正能量的“温暖二七”进一步拓展。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四大产业片区”规模、实力大幅增强,全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实现跃升、产业体系更趋完善,产城融合格局全面形成。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11.5%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以上。

——实现更高品质城市建设。全面推动城市形态更新、业态更新、功能更新,城市承载力持续增强,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全面形成,实现老城区品质极大提升、新城区功能极大改善、田园区活力极大释放,城市建设管理水平走在中部地区前列。

——实现更高颜值生态塑造。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优良天数持续增加;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深入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普遍建立;生态建设继续走在全市前列,诗画城区、美丽田园基本建成。

——实现更高标准文化繁荣。“二七精神”所代表的红色文化进一步传承弘扬,成为推动工作的强大精神力量;开放多元、兼容并蓄、创新创意、现代时尚的城市文化特质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居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历史底蕴和人文气息充分彰显。

——实现更高效能社会治理。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四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基本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全面完善,基层组织坚强有力,基层服务精准高效;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的闭环链条全面形成,努力成为中部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典范。

——实现更高水平民生改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和优质均衡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生活更殷实、更安康、更舒适,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三、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是新一届区政府依法履职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2022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节能减排、环保等约束性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深入落实区委强投资、稳经济、促发展“十项行动”工作部署,统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一是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树牢“以项目论成败、以项目论英雄”鲜明导向,健全领导分包、目标管理、动态调整、主题服务、观摩讲评、考核评优等六项机制,抓实“三个一批”项目推进,力争签约项目6个、开工98个、投产108个,确保开工率、投产率、达效率保持全市前列。加快总投资2550亿元的360个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完成投资420亿元。紧盯42个省市重点项目、129个政府投资项目,全力以赴促开工、促投资、促达产。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用地、资金需求,推行土地供应“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服务模式,力争全年出让土地839亩。实施融资能力提升行动,加快专项债券项目谋划、工程建设和债券发行支出进度,力争全年发行专项债25亿元。

二是增强招商引资实效。持续招大引强、精准招商,通过增资招商、以民引外、产业链招商、龙头项目招引、引智引资结合等多措并举,开展敲门招商、小分队招商、驻地招商等多策并用,加快中邮鸿运物流枢纽产业园、中物二期、深国际智慧综合产业园等项目落地见效,力争全年招商项目签约额突破200亿元。继续实施高质量招商“125”计划,推广“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联盟”引资模式,新引进百亿级头部企业项目1个、10亿元以上高质量项目2个、5亿元以上主导产业链项目3个。抢抓郑州RCEP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机遇,着力扩大对外开放,力争进出口总值增长11%,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

三是充分释放消费潜能。抢抓全市“醉美·夜郑州”消费季等系列文化旅游促消费活动,策划开展城市文化露营市集等特色消费主题活动,鼓励打造夜间经济地标和网红打卡点,激发消费市场潜力,增强企业经营活力。依托华润大厦、嵩山大厦、东方大厦等商务楼宇,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打造新经济发展高地。发展电商消费,吸引知名电商在二七设立区域性、功能性总部,推动致欧网络、海一云商、中国中部电子商务港等电商平台规模化发展,探索休闲食品、电子制造、轻纺家具、家用电器等特色产业与电商融合发展。提升消费集聚能力,加快打造二七广场国际化核心商圈,推动德化街创建国家级步行街,支持北京华联、金博大等传统商场腾退老产业、老商业、老消费模式,加快华润万象城二期、丹尼斯(二七广场项目)、百年德化二期等项目建设,大力引进首店经济、品牌经济。依托普乐天地等项目,复兴振兴一批老字号、本土特色文化品牌。提升二七万达等特色消费场景,壮大以瑞光创意产业园为重点的“文创IP+”消费场景,全力培育二七“现象级”消费。

四是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积极落实中央、省市稳经济政策,用好“稳经济、保主体、促发展”惠企政策三十条,加速把留抵退税、社保费缓缴、援企稳岗等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围绕“八个深化”成立8个工作专班,为全区719家“四上”企业开辟VIP服务通道,用好四保企业“白名单”、容缺办理等机制,“点办理”与“批处理”相结合解决企业问题,确保反映的问题件件有落实、有效果、有反馈。完善“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机制,力争完成“个转企”110户,小升规企业21家,新增“四上”企业150家。对企业上市实行保姆式培育和全周期服务,力争致欧科技年底前上市。弘扬企业家精神,开展企业家领航计划和优秀企业家培养计划,新增领军型和成长型企业家3名,培训企业家50名以上。力争新增市场主体2.8万家。

(二)强化创新驱动,充分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一是建设一流创新平台。高度整合七一三、郑飞等科研院所、创新平台资源,深入开展产学研用合作,争取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在二七布局,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引领型平台3家,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5家。实施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构建适应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生态,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集群。支持U创港、中物科技园、灏宇数字包装产业园等载体发挥示范作用,加速汇聚高端创新资源,力争“双创”载体总数达27家以上、在孵企业600家以上。

二是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大力实施创新龙头企业树标引领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50家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18亿元以上,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6.47件以上。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65%、研发投入增长17%以上,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9%。

三是集聚一流创新人才。聚焦主导产业“双招双引”,引进培育市级创新创业团队项目2个。实施《二七区2021-2023年人才新政22条》及16个配套细则,落实百万大学生留郑计划、青年创业行动,切实解决好人才安家落户、子女就学、医疗保障、创业资助等需求。加快筹建2个青年人才驿站,为青年人才提供安居保障,努力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区。

四是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完善创新统筹推进制度,成立区级科技创新委员会,调动各方力量资源向科技创新集中发力。发挥政府母基金作用,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创新创业投资领域,为创新主体提供多样化、差异化服务。组织好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等系列活动。加快2022年度科技惠民计划项目的实施和验收。在产业发展、协同创新等领域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创新创造浓厚氛围。

(三)坚持“链”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按照“五链同构”要求,突出“一群多链、聚链成群”,推动产业由集聚向集群发展。壮大现代食品、装备制造两大产业集群。现代食品业重点推进康师傅集团、宏胜集团等龙头企业增资扩产,在产品研发、终端零售、中央厨房等业态上延链补链,力争增加工业投资35亿元。装备制造业进一步整合,充分发挥七一三所、奥克斯、中天科技等行业骨干作用,推动智能装备、电气装备、交通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经济比重提高到84%以上。大力开展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实施20个技改项目,技改投资增长20%以上,力争华中食品技改项目、新大方装配式建筑材料新建项目、京华制管扩产项目竣工达产,打造智能化车间1个。做优做强现代服务业。系统构建二七商圈、二七万达消费次中心、东方大厦新经济中心、社区商业网点等多层次消费载体,加快唐久便利河南总部基地、郑州杉杉国际名品时尚中心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商贸市场提质增效,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品质高端的现代商贸体系。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5家以上。不断壮大科技服务业,发挥基金、风投等各类投资资源,为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科技企业提供全周期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建设智慧物流,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电商、跨境贸易深度融合,加快深国际北方区域总部智慧港、中凯冷鲜食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体育、养老、育幼、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加快建设二七华侨城、省曲剧话剧艺术传承中心、河南工艺美术交流中心等文旅融合项目,正式开放二七文化艺术中心、芦村河生态遗址公园,打造具有地域特点的景观和文旅集聚地。加快运作仲景医药健康产业园、东方医院康养综合体等康养项目,积极引入健康管理、健康养老、专业医疗等大健康产业,打造二七康养新品牌。

二是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强化“亩均论英雄”作用,以四个产业园区为载体,从盘活闲置用地、腾出低效用地、置换商业和安置用地三个途径发力,调优调增产业发展空间。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开展产业项目会战,推动113个主导产业项目做大做强,力争全年完成投资122.5亿元。用好产业基金招商,力争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5个以上,签约额全区招商占比30%以上。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增“专精特新”企业5家、入规工业企业7家、“三高”企业50家以上。实施小微企业园倍增行动,高质量建设8个小微企业园,引导小微企业入园200家,坚持规划引领、产城融合,重点布局“六新”项目,最大限度优化发展条件和环境。支持中物科技园申报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双国家级”资质,认定郑州市星级园区,引导灏宇产业园申报河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

三是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统筹布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经济产业,大力发展智慧教育、在线办公、元宇宙等新业态。加强同商汤科技等高新技术企业在新型智慧城市、5G场景应用的多领域合作,培育大数据产业。加强与联通、电信、移动等市级云平台服务商的协同配合,在食品、智能制造等行业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启动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新增上云上平台企业600家,规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长10%以上。以七一三研究所为主体,开展空间信息研究院建设,打造空间信息技术研发和高端制造基地。

(四)持续深化改革,着力解难题促发展增活力

一是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聚焦“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政务改革,实施改革创新工程,推进政务服务能力大提升,实现700个政务服务事项即来即办,1200个政务服务事项“只跑一次”,100个事项“免证办”。实施数字赋能工程,建设智慧平台,创新线上场景应用。实施品牌打造工程,拓宽“人民帮办+”载体,持续推进“郑好办”二七分厅建设。实施惠民走心工程,促进服务大厅标准化,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推动事项下沉。实施利企惠企工程,升级“免申即享”,依托二七经开区惠企政务服务中心等载体,开展重点企业“1+N”服务机制,为企业和群众办成事、办好事保驾护航。

二是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围绕“六最”目标,推进营商环境优化重点任务,认真对照营商环境评价9个一级指标、36个二级指标,推进企业权益保护等靠后指标补短强弱,力争进入全省54个市辖区前15名,争取2-3个单项指标进入全省标杆城市行列。畅通企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做到有诉即接、有诉即应、有诉必办。以零容忍态度持续开展打击恶意逃废债行动,让失信者寸步难行。政府带头讲诚信,全面开展依规依法兑现承诺专项行动,全面营造重信践诺社会环境。

三是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打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战,通过同类企业间横向合并等形式,有序推进国资国企重组整合,提高国有资产配置效率。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改革。通过“撤、并、增、转”,做好党政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对专业性较强的公务员职位探索试行聘任制。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率先完成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推进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按照管理瘦身、经营强身原则和“整合、扩区、调规、改制”要求,以“三化三制”“管委会+公司”为重点,统筹抓好改革推进,确保年底前完成改革任务。

(五)推进高品质城市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能城市

一是完善提升基础设施。下穿二七广场隧道建成通车,新建、续建83条市政道路,加快7号线郑大一附院站、古玩城站TOD综合开发。加快打通“断头路”3条,让群众出行更便捷。大力建设“无废城区”,加快实施侯寨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建成投用1座区级生活垃圾分拣中心,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8%以上。智慧提升“五化”农贸市场3家,布局“微菜场”30个,鼓励新建含生鲜品牌连锁便利店3家,让群众吃得更放心。

二是持续优化城市品质。主动融入郑州都市圈“1+8”建设,科学编制落实城市规划,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三区三线”划定任务,为未来发展留下充足空间。实施城市有机更新行动,加快推进二七广场及周边地区、粮食二库片区等城市更新项目,通过调整规划、提升配套、完善功能、引入业态,激活片区价值。对二七经开区低效工业用地进行盘活,启动2000多亩“工改工”类城市更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有序开展“三区一村”改造,完成老旧小区改造65个,既有住宅加装电梯25部。规范城市建筑外立面,扩大“多杆合一”智慧灯杆覆盖范围。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入实施“序化、洁化、绿化、亮化”提升行动,常态化开展占道(突店)经营、噪声扰民等专项治理,强化施工围挡、网线入地等综合整治,四环内主次干道、主要支路等空中管线入廊入地、道路箱柜应减尽减。加强城区绿化管理,及时开展补植补栽、修枝整形等养护作业。治理提升公共区域窨井盖5000个以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脚底下的安全”。实施停车序化“1+6”方案,试点停车资源共享,完善智慧停车系统。新增公共停车泊位6500个,积极缓解停车难问题。

三是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深度融入“数字郑州”城市大脑,加快推进二七区基层社会服务治理智慧运营中心、二七区物联感知管理服务项目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示范亮点。建设区级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实体机构,建立本级问题发现、智能分派、指挥调度、协同处置在内的运行管理机制。推行“物业城市”,搭建“城市空间整合服务”平台,专业化统筹老旧小区改造、社区协同治理等一体化管理。加快区级市域社会治理网格化运行管理平台建设,大力开发智慧应急、智慧城管、智慧社区等数字应用场景,构建智慧城市“一网统管”数治体系。

(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田园二七”发展质效

一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统筹美丽廊道建设、生态屏障构筑、城市道路绿化、小区绿化提质,全面推行“林长制”,新增绿地25万平方米,新建公园游园5个,新建景中路、椰风路2条生态廊道,让绿色成为二七鲜明底色。扎实推进“双碳”工作,强化能耗“双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加快建设一批“双碳”试点园区(企业)。推广绿色建筑,力争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40%以上。

二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实施PM2.5与臭氧协同治理,抓好工业企业、移动源和面源污染防控,全年优良天数不低于226天,PM2.5、PM10、NO2平均浓度分别控制在45、81和31微克/立方米以下。坚持“四水同治”“五水综改”,围绕“四河两库一渠”,压实“河长制”责任,开展饮用水源地、城市黑臭水体环保专项行动,实现水资源安全高效利用、河流断面稳定达标。实施污染地块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监管,保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三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坚持把乡村振兴、灾后恢复重建、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紧密结合,以基础设施恢复提升、农民增收、产业振兴、农村环境集中整治、美丽经济为重点,不断提升乡村品质。以美丽乡村精品村为试点,打造一批集便民服务、土地管理、集体产权、电子商务为一体的“数字村庄”,建成精品村1个、示范村1个,新增农村“美丽庭院”达标户不少于186户。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加快布局特色民宿、植物工厂等项目建设,打造文旅农旅融合亮点品牌。

(七)加快民生事业发展,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

在高质量办好省市区民生实事的基础上,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民生问题,持续深化“温暖二七”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让群众获得感更可持续。

一是推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抓好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95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通过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职业技能培训3.45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3.17万人。

二是全面推进美好教育。新建中小学3所,配合做好102高中、107高中、32高中三所市属高中建设。推广陇西小学、57中学等集团化办学经验,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均衡。持续推进“双减”工作。继续做好中小学午餐供应、课后延时服务、校园周边安全区建设,高质量打造“区域优质教育中心”,努力实现“美好教育,学在二七”。

三是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加快推进“大中心+小中心+数字化”建设,建成15个养老服务中心,129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推进居家社区养老“百千万”温暖工程,新增家庭养老床位690张以上、提供居家养老服务890人次。高标准打造区级养老服务中心,积极引进上海爱照护、安康通、北京诚和敬等品牌服务机构,培育壮大爱馨、孝之源等本土养老机构。完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全覆盖。

四是加强文化体育健康惠民。大力弘扬“二七精神”,抓好二七纪念塔、二七纪念堂等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陈家沟遗址等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力度。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三馆三中心”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开展“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戏曲进校园”活动60场以上。实施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工程,更新全民健身路径20条。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做好54个图书馆分馆、4个城市书房管理维护,建设书香城区。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基础能力达标建设,实现群众就近就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配套措施,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成3家不少于50个托位的托育服务机构。

五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深化优化志愿服务、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细化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急难型救助和社会帮扶等具体措施,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兜尽兜”。实施群众安置提速行动,开工或货币化安置754万平方米、新增1.35万名群众回迁、120.5万平方米安置房基本建成,网签1万套,让群众在“住有所居”中创造美好新生活。

(八)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认真对照《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落实《郑州市特大暴雨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总体方案》等要求,全面推进“7·20”特大暴雨灾害问题整改,在恢复重建中赢得发展新机。

一是加快恢复重建项目建设。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节点化,尽快完工356个灾后重建项目,加快资金落实、招标投标、市政配套等准备工作,及早形成实物工程量。全力推进水毁水利工程修复,汛前完成郭家咀水库加固工程,加快16处妨碍河道行洪问题整改、5处南水北调干渠受损工程风险点加固,对占压河道、水库的违法违规建筑物、构筑物,全部拆除完毕。加快贾鲁河(二七段)、金水河(二七段)综合治理工程,全面提升水利工程设施防洪减灾能力。汛前有序完成樱桃沟片区基础设施恢复等项目,高标准打造城市“里子工程”“避险工程”。

二是修复提升受灾基础设施。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和灾害综合风险排查,重点对地下空间、城乡危房、建筑工地、河道流域、西南部丘陵沟壑地带等开展全面排查,确保各项隐患整改到位。按照“一点一策”加快整治29个道路积水区域。建成Ⅰ类、Ⅱ类应急避难场所各2处,人均避难场所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

三是完善应急体系。坚持“一流域一案、一水库一案、一镇办一案、一村(社区)一案、一单位一案”,实现预报、预判、预警、预案、预演“五预”衔接,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加强应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加快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强化应急实战演练,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开展防灾科普“五进”活动,提高群众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九)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防范化解风险隐患

一是防范化解疫情反弹风险。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不放松、“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持续扎紧“四个口袋”、守牢“三条防线”,推进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做好“无疫社区(村)”创建工作。紧盯重点场所和密闭公共空间,全面落实扫场所码、查验核酸检测证明等措施,做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全力推动便民核酸采样小屋、疫苗接种等全覆盖,夯实群防群控基础。

二是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风险。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三管三必须”制度,坚决执行“五个一律”,全区所有高危行业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建立双重预防体系。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扎实开展燃气安全和危化品安全集中治理,聚焦体育场馆、建筑房屋、施工、消防、交通运输、校园等重点领域开展拉网式排查,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着力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构建“大质量、大监管、大市场”体系,确保城市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康。

三是防范化解社会稳定风险。深入开展“五员进社区”,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有效预防和多元化解体系,扎实开展问题楼盘专项攻坚化解,确保年内化解工作大头落地,杜绝新增问题楼盘。扎实开展欠薪治理专项行动,确保各领域特别是政府投资项目劳动者工资基本无拖欠。加强政府债务风险管控,遏制增量、化解存量。扎实开展“三零”创建和“六防六促”专项行动,健全“四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坚决把风险隐患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推动平安二七建设再上新台阶。

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持续深化双拥共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强化统计工作,做好国民经济核算。抓好民族宗教、机关事务、地方志、档案等工作。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新征程新使命新任务,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将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加强政治建设。牢记“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领会党中央的决策意图、政策初衷,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大局下推动工作,在全局中守好一域,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

(二)加强法治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确保政府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内规范运行。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

(三)加强作风建设。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好大学习大培训大练兵大提升,持续提升政治、专业、改革创新、统筹发展和安全、群众工作五种能力。以全面落实“13710”工作制度为重要抓手,实施工作项目化、方案化、清单化管理,持续提升工作质效。

(四)加强纪律建设。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区委有关要求。切实加强正风肃纪,严厉惩治腐败和侵犯群众利益等问题,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监管,严控非急需非刚性支出,用政府过紧日子换百姓过好日子。

  各位代表!一切辉煌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在新征程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开拓进取、奋发有为,高质量打造“三个二七”,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新城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主办单位:二七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政通路85号 邮编:450000